

知識點教290
文/劉改英
中國的國名為什么是"中華人民共和國"?中國人民為什么會被稱為"中華兒女"?"中華"倆字與中國及中國人民有著怎樣的淵源?
中國歷史上五帝之一的舜帝名"重華",專家認為"重"指舜所在的氏族之名,"華"才是舜的名字。
按照古老的氏族傳統,氏族首領領導下的全體氏族成員及其后裔均應使用首領的名字,表示他們是氏族首領的子民。因此,舜建立政權后,舜帝治理下的所有臣民皆稱"華"。
舜帝
"華"作為族稱還見于《尚書》和《北史》等古籍,可見,將"華"作為族稱是炎黃子孫一貫的傳統。
"華"字還是"花"的古字,《詩經》中的例子很多。如《周南·桃夭》中的"逃之夭夭,灼灼其華",《小雅·皇皇者華》中的"皇皇者華,于彼原隰",《小雅·裳裳者華》中的"裳裳者華,其葉湑兮"等。
有一種說法是:章服制度產生后,人們用"華"字來形容美麗的章服。古人認為天圓地方,大地有東南西北四極,人類則居住在中心位置,因此稱他們生活的地方為"中原"。同時,人類認為自己生活的地方是"冕服章采"的文明地區,因此又稱自己生活的領地為"中華"。
章服
還有一種說法是:"中華"一詞源出于漢代高誘注《呂氏春秋·簡選》中的"中國諸華"一語,"中國諸華"在這里指中國的各位圣人的后代。
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中"若使游步于中華"一語始用"中華"一詞。"中華"在這里主要指曹魏統治下的領地。
唐代法典《律疏》(即《唐律疏議》)中首次對"中華"一詞予以詳細的解釋:"中華者,中國也。親被王教,自屬中國。衣冠威儀,習俗孝悌,居身禮儀,故謂之中華。"意思是說,中華即中國,凡帝王教化下的有共同文化習俗、道德禮儀的領地都稱為中華。
至于"中華民族"一詞則是近代先驅梁啟超提出的。1902年梁啟超在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大勢》一文中,對"中華"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,并首次使用了"中華民族"一詞"。梁啟超提出的"中華民族"主要指漢民族。
新中國成立后,黨和國家領導人順應人民的意志,將我國的國名定為"中華人民共和國",并且在國歌中使用了"中華民族"一詞。這時候,"中華民族"已經不單指漢民族了,而擴大到了56個民族。
56個民族齊歡聚
現在,"中華民族"已成為一個與中國的國家、民族、地域、歷史、文化等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。中國境內的56個民族的人民都是中華民族的兒女。而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,"中華民族"已成為我國特有的民族精神、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。
進入新時代,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牢記自己是中國人,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有使命感,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懷揣中國夢,將小我融入大我,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。
(編輯 余佳)
男生擦进女人下身全视频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