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名古跡游261 | ![]() |

文/張曉銳
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龍眠中路2號的桐城文廟,是一座典型的學廟。該廟聲名遠揚的主要原因,就是它與清代文壇上多位著名的"桐城派"文人有關。
文廟,即孔廟,是紀念和祭祀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的祠廟。
歷史上的孔廟有兩千多所,最負盛名的曲阜孔廟本屬于孔氏家廟,后成為封建帝王、地方官員祭祀孔子的專用廟宇,享有"國廟"的待遇,北京孔廟也屬于這種性質。除此以外,大多數孔廟以辦學為宗旨,,成為了古代儒學教育的學堂,有著"廟學合一"的特點。人們將此類文廟稱為"學廟"。
桐城文廟入口處
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龍眠中路2號的桐城文廟,就是一座典型的學廟,且因它催生哺育了清代文壇上著名的"桐城派",而在眾多文廟中占有重要一席。
那么,就請跟隨筆者來到桐城文廟,一同探尋"桐城派"的文風遺韻。
桐城文廟雖在元延佑年間(1314—1320年)就已建成,但存在沒多久,元末遭兵燹毀滅了。明洪武初年,統治者開始重建文廟。整個明清兩代,桐城文廟歷經了19次修葺,逐漸形成了以大成殿為中心,以南北向為對稱軸,由門樓、宮墻、泮橋、大成門、崇圣祠、土神祠、東西長廡等構成的院落式建筑群。
身臨文廟,映入眼簾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。
文廟內有一座氣勢恢宏的牌樓
殿內供奉著孔子及其弟子的坐像。塑像上方有一塊匾額,寫著"萬世師表"四個大字,字是康熙御筆,并非此處獨有。康熙二十三年11月,康熙皇帝結束了南巡,在回京途中,專程到曲阜孔廟祭祀孔子。康熙皇帝對孔子極為尊重,進入孔廟的大成門就行三跪九叩禮,還特書"萬世師表"四字命人制成匾額懸于大成殿中,并下旨在全國各地的文廟內懸掛與此相同的匾額。
據當地縣志記載,明清時期,文廟和儒學學宮及縣學衙署是一體的,除現在我們看到的那些建筑以外,還有明倫堂、教諭署、藏書樓、圣廟學宮等,真正做到了"廟學合一"。
被尊為桐城派"四祖"的戴名世、方苞、劉大櫆、姚鼐均從這里走出。有人統計,從這里考取進士和舉人的人數超過了千人。
可惜的是,儒學學宮和縣學衙署的那部分建筑在非常年代遭到毀棄,已蕩然無存。
幸而文廟內新建了一座"桐城派文物陳列館"。
文廟內還有桐城派文物陳列館
館內以桐城派的興衰為主線,以代表作家的師承關系為順序,縱線排列;以代表作家生活的時代背景、文學交流、學術貢獻為塊面,橫向展開,匯集了文物精粹、歷史遺存、著作版本、學術研究于一體,是了解桐城、認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學史的一個重要的窗口。
桐城派,又叫"桐城古文派",世人稱其為"桐城派",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。它文統源遠流長,文論博大精深,著述豐厚,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顯赫的地位。戴名世、方苞、劉大櫆、姚鼐被尊為桐城派"四祖",叱咤清代文壇200余年,其影響延及近代。
桐城派的文章,內容以弘揚儒家思想為主;語言簡明清晰,不喜羅列材料、堆砌辭藻,不用詩詞駢句,力求"清真雅正"。方苞的《獄中雜記》《左忠毅公逸事》,姚鼐的《登泰山記》等,無一不彰顯了桐城派的思想文風。
有人評價桐城派教育家們經世致用,與時俱進,但一直堅守儒家德行觀,竭力推行傳統的德行教育。這種弘文重教的精神,毫無疑問與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脈相承,對后世影響深遠。
臨近文廟的桐城中學,至今高懸著"桐城派"后期代表作嫁吳汝綸撰寫的一副對聯,上聯寫道:后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于此;下聯為: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,橫批"勉成國器"已成為桐城中學的校訓。
這所學校正如當年吳汝綸所期許的那樣,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國之棟梁,如文學家舒蕪美學大師朱光潛、兩院院士陸大道都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(編輯 李平凡)
男生擦进女人下身全视频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